中国美术学院
乡土学院
乡土学院
新时代以来,中国美术学院提出“以乡土为学院”的育人理念,扎根中国大地,把最具艺术学科特色的深入生活的下乡传统,转换成为社会感知与乡土重建的行动,在时代的历史进程中、在人民生产生活的现场中,培养对中国社会具有深度感知力、高度认同感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形成一种融实践教学、思政育人、服务社会为一体的育人新机制,让艺术教育在新时代发展成为一种联通社会、深入乡土的“有为之学”。
2012年,学校推出“上山下乡”社会实践课程。以社会为田野课堂,以生活为研究对象,以人民为描绘内容,以“一生一本”为手段,通过“在地性”研究方法,建立学生个体与社会的链接,培养学生的艺术态度与工作方法,在主题性教学与社会服务中塑造学生对“乡土”与“家国”的深度理解与创新能力。
在具体的实践摸索中,学校开始重新思考和探讨“下乡”这个中国社会主义经验中重要的文艺传统,对今天美术学院的学生来说意味着什么,如何去组织“下乡”,“下乡”怎样与当地产生双向作用?在2013年的一次采访中,高世名提出了对“乡土学院”的思考:一是向乡土学习,以乡土为学院,改造自身;二是运用自己的方法,真正为乡土社会、为中国乡村重建做点事情。“乡土学院”,首先是一个自我教育的系统,至于对乡土社会的建设,要先找一些试点,从星星点点做起。
2014年,距离《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讲话重申了文艺创作的人民取向,再次强调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根本方向。他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对于新时期文艺发展的基本路径,习近平总书记也开出了“良方”,那就是“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中国美术学院以讲话精神作为艺术创作和艺术教育的指导,迭代升级“下乡采风”教学,构建“以乡土为学院”的艺术实践教学体系,把文艺价值论、文艺源泉论和人民本位的创作导向论潜移默化地融会到常态教学系统中去。